2025年3月27日,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七年级学生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与历史对话。分子考古领域领军人物、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教授以《分子考古视域下的英烈精神》为题,带领少年学子以科技为钥,揭开尘封的英雄史诗,从遗骸的基因密码中重构无名烈士的壮烈人生,诠释中华民族不畏牺牲、忠诚奉献的精神丰碑。
文少卿教授的研究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仰韶文化、夏商周文明的溯源,到北方民族千年融合的谱系研究,再到为国家英烈建立DNA数据库、助力长江口古船的水下考古,他的团队以分子人类学为纽带,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近年来,其成果多次发表于《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更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争相报道,一周内引发超3亿人次关注热潮,彰显了科技考古的非凡魅力。
讲座中,文教授重点分享了团队在烈士身份鉴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2023年9月,团队在山西吕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发掘49具遗骸,平均年龄仅20.5岁,最小的烈士M25年仅14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三维扫描及古DNA分析,团队不仅复原了烈士的容貌与生活史,更从遗骸创伤、病理特征中解码出“不怕牺牲”“艰苦卓绝”的吕梁精神。遗物中未送出的口红、生锈的钢笔,无声诉说着青年学子舍身赴国的壮烈,令在场师生热泪盈眶。
面对遗骸DNA降解严重、传统技术通量低等难题,文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四大技术平台:样本信息采集、DNA测试、数据分析与比对,攻克了污染控制、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等国际性难题。他强调:“分子人类学走过了‘无用’的十年,但正是这些积累让我们实现‘自由创新’?!蓖哦咏⒌摹肮矣⒘?/span>DNA数据库”,为南京江东门、辽宁抚顺等“万人坑”中的无名烈士点亮“回家路”,更彰显了中国科技的自主力量。
文教授坦言,每一次DNA提取都异常艰辛。东南亚酸性土壤中的远征军遗骸样本呈绿色,实验需反复优化流程;烈士遗骨上触目惊心的感染创伤,重现了战火中医疗匮乏的绝望。然而,正是这些“鲜活数据”,让年轻一代直面历史的沉重,更珍惜当下的和平。讲座尾声,文教授呼吁:“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无名者有名,让牺牲不被遗忘?!?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场学术分享,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文少卿教授用科技之刃揭开历史面纱,让英烈精神跨越时空,激励新一代青年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正如他所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终将在坚守中绽放光芒?!?/span>
撰稿:李梦欣
摄影:张晶
科技之光映忠魂:让无名烈士不再"无名"考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七1班 郝昀星
2025年3月27日,校园里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以"分子考古视域下的英烈精神"为题,为六、七年级学子揭开了一段用科技对话历史的动人篇章。
当清明细雨浸润神州大地,文少卿在祭扫家族先人之余,总会带着白菊走向无名烈士墓区。那些斑驳的墓碑上,"无名烈士之墓"五个字如同未愈的伤口,刺痛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国捐躯,其中约1800万忠魂至今仍沉睡在历史的迷雾中。
九年前发生的一桩事,开启了文老师和无名烈士的缘分。由于当时烈士遗骸腐蚀严重,首批志愿军战士的DNA鉴定失败,相关部门建议转交到英美权威机构检测,文老师一听便坐不住了,中国自己的英烈,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能完成DNA检测呢?于是自2015年起,文少卿老师及其团队开始致力于为烈士寻亲的研究课题,通过DNA鉴定和颅面复原获取烈士的身份和形象。九年来,通过体质鉴定、DNA实验、同位素研究等多种方式,文老师团队共计完成了1200多具烈士遗骸的鉴定工作,他们努力让那些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找回自己的姓名。同时,他们也潜心制作了英烈DNA测试平台,努力为更多无名烈士点亮回家的路。文少卿老师说:“无论是挖掘、科研、寻亲、宣传等哪个环节,都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起来”。
在烈士寻亲的路上,最不缺的就是遗憾,但是只要有那么一束微光因他们而点亮,他们就不会放弃寻找的希望。据文少卿老师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一位70多岁的奶奶,自降临在这个世界起,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么多年来,老奶奶也从未放弃过寻找。她听闻了文少卿团队的行动,便发出求助申请,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名烈士的DNA信息,并通过颅面复原技术,还原了这名英烈的样子。老奶奶70多年的等待,终于又让她见到了父亲。
除此之外,文老师团队对战士遗骸的研究,也真实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残忍。部分留在体内的子弹也成了烈士们最后的遗物,那些奋战与不屈、英勇与坚定,也终在百年后的今天,拨开了迷雾。
分子考古学:为烈士寻亲,让英魂归根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七(2)班 沈桐羽
3月27日下午,在复旦二附校阶梯教室,一场意义非凡的分子考古学讲座吸引了众人目光。主讲人文少卿教授是分子考古领域的权威专家,长期致力于运用分子考古技术解决考古学难题。更为令人动容的是,他凭借专业知识,助力许多烈士成功找到家人,让离散的血脉得以相认,让英烈的英魂终有归依。
在专业知识讲解环节,文教授详细阐述了分子考古学的核心概念。他提到,分子考古学主要是通过分析古代遗物中的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等,获取珍贵的遗传信息。在烈士寻亲工作中,DNA技术成为关键的突破口。从烈士遗物或是烈士遗骸中提取到的DNA,就像是一把独特的“身份密码锁”,只要能找到与之匹配的亲属DNA,就能跨越时空,让烈士与家人团聚。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烈士及其家人情感承诺的践行。
文教授团队的每一次样本提取,都承载着他们对烈士的敬重与对寻亲成功的期待。在随后的DNA数据库比对过程中,文教授团队同时对可能存在亲属关系的人群进行广泛筛查。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分析与排查,他们终于为烈士找到了在世的亲属。当亲属们拿到鉴定报告,得知终于找到亲人时,那种激动与欣慰,让在场参与寻亲工作的人员都为之落泪。我想,这泪水里,有对烈士的缅怀,有对亲属多年等待终有结果的欣慰,更有对这份工作价值的深刻认同。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有同学提问:“在寻亲过程中,遇到DNA严重降解的情况,该如何突破?”文教授耐心解答,分享团队如何运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更精准的检测方法,从几乎无法辨认的DNA片段中,挖掘出有效信息?;褂醒?/span>关注:“未来分子考古学在烈士寻亲方面还会有哪些突破?” 他满怀期待地回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灵敏度会进一步提高,数据库也将更加完善,未来或许能帮助更多因战争、历史原因失联的烈士找到家人。这些问题与解答的背后,是大家对烈士归家之路的关切,也是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渴求。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专业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关于铭记与传承的精神洗礼。正如一位同学的感慨:“原以为分子考古学离我们很遥远,但听到这么多烈士寻亲的故事,才发现它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情感与责任?!?这次讲座也激发了许多同学对分子考古学相关知识的浓厚兴趣,相信在文教授等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分子考古学将在烈士寻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让更多烈士魂归故里,让民族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